2024-11-25 15:33 | 来源:深蓝观
近年来,美国生物医药行业掀起一股“中国热”,尤其体现在对拥有中国背景的专业人士和创新药管线的追捧。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复杂而多样的市场逻辑与行业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BD热潮的成因:国内外Biotech殊途同归
中国Biotech公司面临着国内IPO越来越难、商业化挑战加大、临床门槛提高等困境,导致许多公司选择被收购或授权,寻求更便捷的退出机制。而美国,特别是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XBI)的回暖,也让美国投资机构和药企更积极地寻求具有发展潜力的资产。中国Biotech管线扎实、研发高效,成为性价比高的选择。 再加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基金更倾向于通过NewCo模式间接投资中国公司,从而促成了美国生物医药圈对中国背景人才和管线的需求激增。
二、BD模式的运作与风险:并非稳赚不赔的买卖
理想的BD模式是Biotech被收购,实现创始人和投资人退出,形成良性循环。但现实情况远比理想复杂。 并非所有被授权的管线都能成功,尤其是一些以填补空白为目的的交易,对方甚至不关心分子本身的优劣。一些NewCo更倾向于先拿到产品,利用风口融资,再选择更优的下一代分子进行开发。 这导致BD的成功与否,以及能否以合适的价格完成交易,取决于多重因素:MNC的战略、管线的质量、NewCo的运作能力、以及市场环境等。 即使是大型药企,也未必拥有足够的中国市场资源和BD人员,因此很多大型药企也愿意借助基金的力量来寻找和评估中国资产。
三、“小而美”Biotech的崛起:精简结构,高效研发
过去,国内Biotech以成为大型制药公司为目标,而“小而美”的Biotech不受重视。但如今,以BD为导向的“小而美”Biotech模式开始流行,其精简的结构、高效的研发和对美国市场的精准定位,使其越来越受到青睐。 这种模式下,Biotech专注于核心管线研发,将其他环节外包给CRO,从而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但“小而美”模式也并非没有挑战,Biotech需要具备强大的CRO管理能力,并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
四、自主出海的持续努力:任重道远
虽然BD热潮持续,但大型Biotech和传统药企并没有放弃自主出海的努力,它们纷纷在美国设立子公司,积极开展BD工作。然而,吸引和留住顶尖的美国人才仍然是一大挑战。 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声誉,但在全球视野的physician scientist、biologist和策略型人才方面仍存在不足。 只有拥有独特眼光、国际化资源和高效执行力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实现自主出海。
总而言之,美国对中国Biotech的关注,反映了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的演变和中国Biotech的快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