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16:51 | 来源:药渡Daily
作为信达生物重点布局的四大赛道之一的眼科,已有重磅产品撞线。这款被誉为“国产之光”的眼科新药从首次申报IND获受理,到获批上市,只用了3年零3个月,充分体现了“信达速度”。但这样的速度并非偶然,而是靶点选择、临床设计、政策支持、企业能力及行业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之后,信达生物的战略布局愈发成熟,“200亿”的小目标似乎就在眼前。
重磅收款
3月14日,中国眼科新药研发迎来里程碑事件: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信必敏)正式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甲状腺眼病(TED)。作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款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抗体药物,替妥尤单抗不仅填补了国内70年来甲状腺眼病治疗领域的空白,更以突破性疗效和可及性优势,重新定义了这一眼科疾病的治疗格局。
甲状腺眼病的患病率为0.1-0.3%,位居成人眼眶疾病发病率首位,在40岁-60岁年龄段尤其高发,且近年来该疾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该疾病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等临床表现,严重的可导致失明,对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此前的诊疗方案中,中重度活动性甲状腺眼病的传统一线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二线治疗包括再次激素冲击或联合眼眶放疗或其他免疫调节剂,还有诸如放射治疗、手术干预等治疗方法。但是这些方案不仅疗效不够理想,还存在激素引起全身副作用、引发白内障并发症、创伤大等问题,传统治疗手段极其局限。
替妥尤单抗的横空出世给广大甲状腺眼病患者带来令人欣慰的福音。
替妥尤单抗是一种重组抗IGF-1R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IGF-1R信号通路,抑制眼眶成纤维细胞活化和炎症因子释放,从而从根源上缓解疾病进展。
根据一项在TED受试者中评估替妥尤单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II期临床研究RESTORE-1(CTR20223393)结果显示:第24周时,接受替妥尤单抗治疗的受试者研究眼的眼球突出应答率为85.8%,安慰组则只有3.8%,两组差异高达81.9%。
相较于全球首款获批的IGF-1R单抗Teprotumumab(商品名“Tepezza”),信达生物的替妥尤单抗有诸多优势。
首先在剂型选择方面,信达生物的替妥尤单抗是经过剂型改良的注射液水针,不仅稳定性良好,其成本、工艺简便性和依从性方面也更有优势,可显著降低医护人员药物配制操作的相关风险。
其次在价格优势方面,安进的Teprotumumab价格高昂,完成一个疗程治疗费用近300万元人民币,而信达生物的替妥尤单抗的治疗费用仅为1/15,并且由于该药物给药剂量与体重相关,中国患者体重较美国患者更轻,实际治疗费用也将更低。
这一“疗效不打折、价格更亲民”的策略,未来必将是Teprotumumab在全球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研管线中,全球范围内,至少有8个IGF-1R项目处于临床阶段,但多数处于早期阶段。
Viridian公司的主要候选产品VRDN-001是IGF-1R的完全拮抗剂,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强大的临床活性,且耐受性良好。另外,Viridian还有一款VRDN-003,结合了半衰期延长技术,用于TED患者的小容量皮下注射。Zenas公司于2020年10月从Viridian获得VRDN-001在大中华地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目前处于临床II期阶段。
Sling Therapeutics的Linsitinib(林西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LIDS研究(NCT05276063)的结果显示:150mg每天两次剂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在第24周,每天两次服用150mg的Linsitinib组患者的眼球突出显著减轻、眼球突出缓解率为52%。这是临床进展最快的IGF-1R小分子药物。
国内方面,明慧医药的IGF-1R抗体和人Fc的融合蛋白IGF-1R抗体和人Fc的融合蛋白MHB018A的人体试验;普乐康医药的PHP1003是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创新皮下注射给药方式、具备良好的稳定性的IGF-1R抗体药物剂型,2022年7月在国内获批临床。
但在中短期内,这些后来者都无法撼动信达生物替妥尤单抗的市场地位,根据安进Teprotumumab高速增长的销售数据,信达生物替妥尤单抗的想象空间十分巨大。
而对信达生物来说,替妥尤单抗为其眼科管线开了个好头,后续重磅在研也将陆续登场。
储备丰富
眼科是信达生物非肿瘤管线布局的三大领域之一,目前包括里IBI302、IBI311、IBI324、IBI333等多款在研组成眼科领域产品矩阵,适应症涵盖了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等多种疾病。
IBI302是一款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抗体-人补体受体1(CR1)融合蛋白,具有独特的N端和C端结构。N端为VEGF结合域,能够与VEGF家族结合并阻断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和增殖,进一步抑制血管新生并降低血管渗透性,减少血管渗漏;C端为补体结合域,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C3b和C4b,抑制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减轻补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
根据信达生物在2024年美国眼科学会(AAO)年会上公布的治疗nAMD的临床II期数据显示:第40周时,IBI302 6.4mg组、IBI302 8.0mg组、阿柏西普2.0mg组BCVA较基线变化均值分别为+10.5、+11.0、+9.8个ETDRS字母数;在解剖学疗效终点上,第40周时,IBI302 6.4mg组与8.0mg组中央视网膜厚度(CST)较基线改善的均值分别为-163.19μm、-184.46μm,阿柏西普2.0mg组为-108.23μm。
而数据中最令人关注的是IBI302长间隔给药的潜能,6.4mg组与8.0mg组维持每12周1次(Q12W)给药间隔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81%、88%。间接比较,与阿柏西普8.0 mg(PULSAR试验为83%)和法瑞西单抗(TENAYA试验&LUCERNE试验分别为79.7%,77.8%)的Q12W及以上间隔的受试者比例相似。
IBI302作用机制
IBI324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抗VEGF-A以及抗Ang-2双靶点特异性重组全人源化抗体:N端能够阻断VEGF-A介导的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增殖,从而抑制血管新生,减少新生血管渗漏;C端为Ang-2结合域,为信达自主筛选获得的抗Ang-2,不结合Ang-1,抑制Ang-2与Tie-2受体结合,改善对其他炎症因子的敏感性,进一步稳定血管,抑制血管渗漏。适应症为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临床前及早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双重机制可能优于单靶点药物,目前处于临床I期阶段。
在一项评估IBI324治疗DME的安全性、耐受性及有效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单次给药(SAD)阶段,至给药后第42天,IBI324各剂量组BCVA和CST均较基线有所改善;多次给药(MAD)阶段,至第三次给药后4周(第84天),IBI324 2mg和4mg组BCVA较基线分别改善6.7±5.4和7.7±4.7个字母。
此外,信达生物的眼科在研还有IBI333(靶向VEGF-A和VEGF-C全人源融合蛋白双克隆抗体)和IBI304(VEGF-A抗体)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结语
虽然在资本市场上,由于种种原因,信达生物始终不被看好。但在不经意间,信达生物总能带来惊喜。尽管距离冲击年200亿收入目标,只剩下两年多的时间,差距还有些大。但我们也看到了信达生物的努力,接二连三获批的重磅在不断地诉说着坚强与不屈。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眼科市场将是一块流淌着奶与蜜之地。而这块奶与蜜之地,随着替妥尤单抗的获批,信达生物拥有了先发入场券,或许将成为其飞跃的关键节点。后续发展如何,药渡还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