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男性第二高发癌症,数百款在研新药正在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2025-08-01 15:39   |   来源:医药观澜

前列腺癌作为全球男性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至今仍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的手术和放射治疗虽为临床基石,但其疗效还存在明显局限性。近十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模式的优化以及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前列腺癌诊疗体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药物研发领域,全球已有约30款新药获批上市,涵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作用机制,为患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治疗选择。

然而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现有疗法易产生耐药性、部分患者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免疫治疗应答率有限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科研界正加速推进创新疗法研发,目前全球范围内数百款在研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前列腺癌新药研发管线在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在生态圈合力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创新疗法的过程中,药明康德作为创新赋能者、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以及全球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的贡献者,也持续通过独特的“CRDMO”业务模式,助力更多合作伙伴为包括前列腺癌患者在内的全球病患带来突破性创新疗法。


克服耐药性挑战,蛋白降解疗法成研发焦点

在前列腺癌新药研发领域,靶向蛋白降解(TPD)疗法上半年取得多项进展:

1月,百时美施贵宝在研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BMS-986365胶囊启动了3期临床研究,针对适应症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该产品可实现CRL4CRBN E3泛素连接酶依赖性AR泛素化及降解,且能迅速、深度诱导细胞质或细胞核内野生型和突变型受体的降解。相比于一款传统的AR拮抗剂对照药物,该药物在抑制雄激素刺激的AR靶基因转录方面的效力提高了大约100倍。

3月,Monte Rosa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靶向降解GSPT1的分子胶降解剂MRT-2359在治疗对AR靶向疗法耐药的CRPC患者时表现出抗癌活性,这些患者的肿瘤广泛表达c-MYC。MYC转录因子是人类癌症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MYC激活的蛋白转译对GSPT1具有依赖性,通过降解GSPT1,MRT-2359可能扰乱蛋白合成机制,在MYC驱动肿瘤中展示抗癌活性。

同月,Halda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在研调节诱导接近靶向嵌合体(RIPTAC)HLD-0915已经完成首个人体临床试验的第一位患者给药,用于治疗mCRPC。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评论文章表示,HLD-0915是首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RIPTAC分子,也代表着诱导接近(induced proximity)作用机制在靶向蛋白降解之外的研究方向。

这些进展提示,靶向蛋白降解(TPD)疗法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正在成为关注焦点,且在克服传统小分子AR抑制剂耐药性方面扮演重要作用。通过公开渠道梳理,当下有十多款蛋白降解疗法正在临床研究阶段探索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力,大部分为靶向AR的PROTAC,也包括降解型和非降解型分子胶,以及RIPTAC和其他靶向蛋白降解技术

事实上,不仅仅是针对前列腺癌,TPD药物已在抗癌领域展现潜力。然而,这类创新的分子模式也伴随着独特的开发挑战。由于TPD分子结构复杂,在合成、靶标结合、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存在多重挑战。在助力TPD疗法从创新概念走向临床验证的过程中,药明康德致力于支持全球客户加速研发进程,凭借CRDMO平台能够“端到端”助力TPD分子从发现、到开发,再到生产交付的全过程。凭借全面综合的能力,药明康德已经助力70多种TPD分子进入临床前候选药物(PCC)阶段,10多种已进入后期开发阶段

以PROTAC类分子为例,早在近10年前,这项技术刚刚起步时,药明康德就开始布局相关能力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搭建起集发现、合成、分析纯化和测试等能力的一体化赋能平台。在某案例中,药明康德凭借一体化CRDMO平台的整合能力,使多个团队能够并行推进原料药与制剂开发,高效协作,加速破解PROTAC分子开发中的难题。最终,团队仅用了12个月就完成了支持IND申请所需的候选药物生产和制剂制备,顺利供应临床研究用药,比合作伙伴原定时间提前了2个月。

作为赋能全球靶向蛋白降解药物开发的重要平台之一,药明康德一体化平台的能力不但涵盖PROTAC,还包括分子胶、以及多种新兴双功能性蛋白降解剂类型。例如,诱导细胞外或细胞膜蛋白进入溶酶体进行降解的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将抗体与蛋白降解剂偶联产生的蛋白降解剂-抗体偶联药物(DAC),诱导靶蛋白被自噬体吞噬降解的自噬靶向嵌合小分子(AUTAC),以及靶向降解特定RNA的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RIBOTAC)等。


小分子靶向治疗:“合成致死”机制有望发挥更大潜力

在治疗前列腺癌的小分子研发管线中,基于合成致死、细胞凋亡、表观遗传等机制,或靶向癌症相关新药通路的小分子新药也占据着重要部分,有上百款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KT抑制剂、PARP抑制剂、EZH2抑制剂、ATR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等。其中尤其以基于“合成致死”机制的新药居多,有接近40款新药在研,靶点涵盖PARP 、EZH2、ATR、PLK1、POLQ、USP1、PRMT5等。

2025年上半年,前列腺癌小分子靶向治疗新药领域也迎来一系列新进展,比如: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公布PARP抑制剂niraparib联合醋酸阿比特龙和泼尼松(AAP)在携带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包括BRCA)的mHSPC患者中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疾病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8%,症状进展风险降低了56%。辉瑞(Pfizer)公布了其EZH2抑制剂mevrometostat与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联用治疗mCRPC患者的1期临床试验的首个随机无进展生存期结果,与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相比,联合疗法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9%。Celcuity公司公布了其在研多靶点抑制剂gedatolisib一项针对mCRPC患者的1期临床积极数据,联合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治疗mCRPC的6个月的放射学无进展生存率(rPFS)达66%。Gedatolisib可同时靶向所有四种I类PI3K亚型以及mTOR复合物mTORC1和mTORC2,从而全面阻断关键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


放疗的“更新迭代”:RDC成研发焦点

今年3月,诺华重磅RDC疗法Pluvicto再次获FDA批准用于接受过一种ARPI治疗且被认为适合延迟化疗的PSMA阳性的mCRPC患者,将符合Pluvicto治疗条件的患者人群扩大约三倍。Pluvicto是一款将靶向PSMA的小分子化合物与放射性同位素连接在一起的放射性配体疗法,此前已经于2022年获得FDA批准上市,治疗特定的前列腺癌患者。

这是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进展。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放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其局限性促使人们开发侵入性更小、更具针对性的疗法,以减少副作用。RDC疗法即是探索方向之一,其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与靶向特定组织的配体偶联,将放射性物质精准递送到肿瘤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40款RDC药物正在临床阶段探索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力,包括治疗性药物和诊断性药物。这些药物以靶向PSMA为主,还包括SSTR2、GRPR、DLL3、NTSR1、KLK2等。这些药物的靶向配体包含小分子、抗体、多肽等,核素包括177Lu、225Ac、68Ga、111In等。这类管线的蓬勃发展反映了其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的潜力。

虽然RDC在早期肿瘤成像和治疗方面均展现巨大潜力,但其药物结构复杂,通常由靶向配体、连接子、螯合剂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其生产过程需要多学科的专业技术支持。公开信息显示,药明康德综合性的放射性药物发现平台整合了多肽发现和放射性药物开发能力,提供包括多肽合成、螯合剂合成、放射性标记、成像、药理学研究和监管申报支持等完善的服务。一体化平台让多个团队并行攻坚、高度协作,帮助合作伙伴快速推动RDC项目,节省宝贵的开发时间。 


克服“冷”肿瘤障碍,免疫疗法迎新进展

免疫治疗也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探索方向。前列腺癌作为典型的“冷”肿瘤,其免疫抑制微环境(富含TAMs和Tregs)可显著削弱免疫治疗效果,为克服挑战,目前全球已有数十种相关免疫疗法进入临床评估。

上半年, Syncromune公司公布了其个体化癌症疫苗SV-102在mCRPC患者中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接受SV-102治疗患者的ORR为87%,53%的患者达到了CR。SV-102旨在提供免疫刺激,同时阻断免疫抑制,以激活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从而引发全身性的抗肿瘤反应。Vir Biotechnology旗下靶向PSMA的T细胞接合器(TCE)VIR-5500的初步1期临床数据积极,在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使100%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指标产生下降。这是一款双掩蔽PSMA靶向TCE,其采用的掩蔽技术旨在使TCE保持不活跃(掩蔽)状态,直到其到达肿瘤微环境,在特定的肿瘤蛋白酶作用下去除掩蔽并激活,从而杀伤癌细胞。

期待更多前列腺癌创新疗法取得突破,更好地造福患者。在赋能创新的路上,药明康德也将持续通过独特的一体化、端到端的CRDMO模式,助力支持全球更多合作伙伴的新药研发,为患者带来突破性创新疗法。


参考资料:

[1]Ibraheem N, Abdelglil M, Wanees A, Aosmali AM, Shahid MH, Mithany RH. Innovations and Emerging Trends in Prostate Cancer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Cureus. 2024 Nov 6;16(11):e73128. doi: 10.7759/cureus.73128. PMID: 39512805; PMCID: PMC11542590.

[2]各公司官方新闻稿